EVO-CMDB亦維配置管理系統
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成熟,企業需要應對傳統穩態架構+互聯網敏態架構的雙態環境,在業務的高速發展下實現高效運維和數字化轉型。
EVO-CMDB 蘊含中亦科技十余年一線運維實戰經驗,面向穩態架構和敏態架構的所有對象進行配置項信息采集, 為數據價值驅動提供準確、實時、完備的元數據,實現運維管理的配置數據中臺。
亮 點
★以類設計器為核心,高效、靈活定義 CI 模型,且具有極強的數據伸縮性
★拓撲關系可視化,將配置數據和關系直觀展示
★支持圖數據庫,快速實現多度關聯查詢和數據爬取
★讓用戶自定義運維場景,更貼近實際工作
★清新的 UI 風格,良好的人性化交互體驗

功能介紹
●場景管理
用戶自定義場景
場景的范圍自由定制
場景數量不受限制

圖形 / 列表方式, 靈活切換
視圖模型,輔助快速建立拓撲

●自動采集
作業管理
憑證管理
指標管理
信息調和映射


●模型管理
CI 類定義
動態屬性擴展
關系類型定義
屬性與關系繼承
功能設置

●權限管理
角色定義
數據維護權限
接口權限
功能權限

●CI信息管理
CI 信息維護
數據導入導出
關系信息維護
版本管理及回退
CI 收藏
批量修改
快速查詢 / 精確查詢

●CI信息管理
CI 詳情
CI 關系
歷史版本

案例
某銀行 IT 服務管理暨配置管理系統建設案例
●客戶需求
隨著銀行業務的快速發展,IT 規模不斷擴大、IT 環境越來越復雜,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務規范和管理體制,實現 IT 服務集中化、規范化管理,提高總、分行的工作效率。2015 年開始,以 ISO20000 為核心逐步建立 IT 服務管理系統和配置管理系統,實現流程的電子化與規范化、工作的標準化與精細化、績效的數字化與量化。
當前該系統已成為信息科技部的統一工作平臺,協同各團隊的日常操作,提升工作效率,實現科技部運維數據的大集成,最終實現運維工作的標準化、規范化和可視化,滿足監管各項要求,使科技運維風險可控。
●項目內容
本系統主要面向總行數據中心,同時涵蓋總行信息科技部、總行業務主管部門、分行信息技術部、總行研發中心等總分行多級組織和部門。系統提供 7*24 小時連續服務,每年受理各類工單超過 10 萬份。通過 IT 服務流程管理及數據中心門戶兩大模塊緊密結合,共同實現數據中心流程管理平臺、服務運營平臺、運維服務門戶,逐步成為數據中心對外展示、提供服務的窗口,數據中心人員日常運維工作的平臺。循面向業務服務、可落地、可維護、可繼承、可擴展的配置模型,主要以使用場景和業務服務視角來建設配置管理系統,支撐信息科技部的IT 運維管理工作。
★門戶首頁:新聞動態、通訊錄、電子表格、待辦事項等 9 項功能。
★ITIL 流程:涵蓋事件、問題、變更、發布、知識等 8 大核心流程。
★業務服務流程:用戶申請、參數維護、數據提取等六大類 35 個業務申請流程。操作管理、日常運行管理、風險整改等 10 類數據中心日常管理流程。
★配置管理:涵蓋近百個重要應用系統所涉及到的 IT 資源信息;建立統一配置信息庫、配置展示視圖,逐步形成以配置管理為核心的運維模式。
● 配置項關聯關系圖形化展示:根據業務模型和關聯關系,圖形化展現各個配置項之間物理或邏輯關系
● 配置項與 ITIL 流程的聯動:實現了與事件、變更、投產等管理流程的聯動
● 配置項的消費場景:系統投產 / 變更場景、故障 / 應急處理場景、災備切換場景、日常運維場景等
● 數據接入和數據消費 API:提供標準 API,與集中監控、云平臺、自動化平臺、堡壘機等系統建立了數據接口
● 通過自動發現工具、配置待辦功能,保證配置數據的完整性與準確性。
★移動巡檢:借助電子標簽技術,實現機房設備的標簽信息化管理,建立機房設備的移動巡檢子系統,提高了巡檢問題的處理效率,降低了巡檢的信息填寫量,問題跟蹤更方便、快捷。
★資產盤點:實現 IT 資產盤點任務規劃、盤點數據下載、采集數據上傳、盤點結果統計,有效提高了盤點效率和準確率,避免了人為登記錯誤的問題。
★管理功能:用戶庫、備份策略、密鑰臺帳等 11 個管理功能模塊。
★統計分析:提供統計報表、實時分析報表共計四大類 126 張。
●效果展示

●客戶受益
建設具有銀行特色的 IT 服務管理平臺,實現流程化、規范化管理,整合 CMDB 配置管理數據,建立一體化運維管理體系。
● 工作聯動,串聯多個團隊的 IT 運維工作,工單關鍵內容一目了然,直觀獲悉流轉信息
● 服務請求實現兩級管理模式,覆蓋總行科技部+分行科技部
● 投產管控,以 CMDB 為依托,智能評估分析,多級管理審批, 防控風險
● 建立可信任的 CMDB,為 IT 運維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撐,建立基于業務應用的配置項架構模型,快速適配管理和工作要求
● 移動審批,便捷時效,及時處置
● 靈活的數據集成能力,可以與第三方系統實現集成聯動,為數據收集和數據消費提供更多的支撐
